@萌新们,这是地大教授写给你们的“万言情书”
如何快速适应并玩转你的大学生活?
@大一新生们
国家级教学名师、地球科学学院
龚一鸣教授
为你们写下“万言情书”
寄语你们充分把握大学时光
让理想闪耀光芒
让青春绽放光彩
龚一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2022-9-7
一、大学生活篇(∑7:1~7)
问1:读大学与读高中究竟有什么不同,新生该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答1:在“规划大学学业,启动梦想之旅”的入学报告中,我侧重从学习的角度做了对比,下面再侧重从生活的角度做些补充说明。对绝大部分同学而言,在社会和法律意义上,读大学是未成年与成年人生阶段的分界点,步入大学的青少年,意味着成年阶段的开始,你要对你的一切言行举止及其后果负责,父母或其他人不再是你法律意义上的监护人。尽早树立独立、自主、自强和自律的意识,并付诸实际行动是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不二法宝!
课程该如何选择?课余时间该如何安排?应该与什么样的人交往?如何与人交往?要否、何时、怎样谈恋爱?父母、学校给你的和你自己挣的生活费是否要办银行卡?如何有计划地合理使用金钱?衣服和球鞋穿脏了要自己洗晒收管,这些都是你该做、该管、该拍板,必做、必管、必拍板的事!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大学我做主!读中学让你能生活,具备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读大学让你会生活,具备生活的智慧,让你生活得更优雅、幸福、有价值和意义。
问2:高中班主任老师有时会给我们打气,鼓励我们说,再加把劲,考上大学后就轻松了!读大学真的很轻松吗?
答2:班主任老师的话,前半句是真话,后半句是糊弄你们的神话!读大学的轻松与否,主动权掌握在你手中,取决于你的理想志向和目标追求。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你是想成为庸人、穷人还是达人?如果你想成为达人(治国平天下之人)或穷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人),你的大学一定是充实而忙碌的;如果你想在大学阶段趁青春年少,报复性地及时寻乐,你的大学生活可以是睡觉睡到自然醒,游戏打到太阳升。但你能否正常毕业很难说,因现在各高校都是严字当头,“严在地大”已成为地大的名片,很难滥竽充数,毕业后也一定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甚至无法养活自己→只得靠啃老度日→最终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庸人。
问3:请问老师,为何有一部分学长在大学阶段容易迷茫、甚至消沉?作为新生的我怎样才不会重蹈覆辙?
答3:人迷茫和消沉的根本原因是胸无大志,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没有明晰的奋斗目标,或没有恒心和毅力为确立的目标付诸行动,知难而退。萌新大学生不重蹈覆辙的秘籍是,从现在起,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业、职业和人生规划并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目标和规划的制定要遵循三个原则:
1)高于现实原则。古训有云,“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就是目标的制定要高于现实,你使劲地跳一跳能够得着。
2)可关联原则。即大目标、长远目标与小目标、短期目标之间要有关联性和可及性的举措。如,你在一楼,你的目标是五楼,你必须要有楼梯、电梯或其他上楼的方法,使你觉得目标经过努力是可及的。
3)可细化、可操作原则。如,你确定的学业、职业和人生规划是,大学和研究生毕业后,能在地大当老师、当教授,即从地大学生到地大教授。其可细化、可操作的技术路线是:本科阶段品学兼优→保研或考研→读研→读博甚至读博后(在地大或其他国内外高校),取得同行认可的创新性成果一项或多项,并符合地大新教师的入职条件→经过数年后,你取得的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成果达到地大教授的晋升条件,通过竞争,你脱颖而出→成为地大教授。这个过程至少十余年,甚至20年、30年,但这个长远规划、目标是可以一步一步地细化的,也是你可以操作的,通过你的不懈努力,是可以逐步实现的。
问4:与新同学和新室友搞好关系,和睦、友好相处的秘籍是什么?
答4:秘籍有五点:反省与自律、尊重与包容、与人为善、能吃苦、能吃亏!这五点也是与地球人搞好关系的秘籍。
问5: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如何缓解在大城市生活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
答5:两招可缓解:其一,生活上,不与今天的别人攀比,多与昨天的自己相比。能从农村和贫困地区考入大城市上大学,你已经是人生的小赢家,在国家和学校的帮助下,你在大学的生活与你在家乡的生活相比已经是今非昔比,应该有满足感和幸福感。幸福指数(F)与手上有的(a)成正比,与心中想的(b)成反比,即,F=a/b,在a上多做加法,在b上多做减法。其二,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志存高远。你心中想的事大了、追求的目标高了,眼前生活和学习条件上的不如人意的事就小了。古训有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问6:您认为,大学期间,除了学习之外,还有什么需要我们重视和培养?
答6:三个方面:1)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3)体育锻炼常态化。
1)“三观”是个体言行的总开关,“三观”不正,即使你学富五车,都有可能误入歧途。“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2)亚里士多德说:“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青春年少的时候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你会受益终生。对同学们而言,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主要包括:将你的生物钟调整为与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基本吻合;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穿着打扮不在时髦,而在合身、合适、舒服,勿需鹤立鸡群;你是你手机和互联网的主人,不能一不小心就被它们奴役你;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读人文与历史、科技与文化、宗教与音美,学融古今才方敏,思萃西东气自华,八小时之外方能成就非凡的人生;认定了的事,要专注、执着,不能敷衍了事或虎头蛇尾;今日事今日毕;养成不犯重复错误的好习惯;遇事多思考,不盲从、不轻易随大流,学会、善于、享受独处;不信谣、不传谣、更不造谣。
3)将每天锻炼身体一小时左右变成你的生理需求和行为习惯,在大学收获知识、能力、智慧和人格的同时,更要“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问7:有人认为,有一部分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可用四个字概括:芒、忙、茫、盲(锋芒的芒、忙碌的忙、茫然的茫、盲目的盲),您认可这种认识吗?
答7:基本认可。芒:从拿到双一流大学的入学通知书到大一上学期这个阶段,是锋芒毕露,因为你们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都是当下的人生赢家,都有其锋芒。
忙:从大一下学期到大二上学期这个阶段,是忙碌,忙学业(课多、作业多、考试多)、忙社团、忙考证、忙交友等。
茫:从大二下学期到大三上学期这个阶段,是茫然,忙了近三年,最后是不知所措,我是谁、我要干啥、我能干啥、我会干啥、我要走的路在何方,没有自己选定选准的目标和追求,一片茫然。因为,大学不是高中,你放弃什么、选择什么、追求什么,你说了算,没有人给你拍板。
盲:从大三下学期到大四这个阶段,是盲目,由于“瞎忙乎”了近三年,最后只能从众、随大流,听辅导员的话、听学长的话或听朋友的话,因为辅导员是贴心人、学长是过来人、朋友是知心人,他们都是为我好的,在人生的棋盘上,自己不是自己的下棋人,而是棋子,读研、工作、出国深造都不错,随便挑一个都行,或只顾眼前,没有考虑长远和自己的个性特质和具有的环境条件。
二、大学学习篇(∑10:8~17)
问8:老师,读大学究竟该读些什么?
答8:我认为,大学不是一维的(知识维),而是四维的:知识维、能力维、智慧维和人格维。读大学不仅是读知识,而应该是读知识、读能力、读智慧和读人格,一个都不能少,一个比一个更重要!前二者可称之为“硬知识”,后二者可称之为“软知识”。
所谓“软知识”就是人的“三观”和德行,包括心态、理想、志向、追求、责任、担当、境界、情怀、使命,它是一个人的精气神、一个人思想和行动的发动机,“软知识”具有方向性、广适性和变通性。所谓“硬知识”就是一个人所具有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业和学科知识,“硬知识”具有鲜明的学科性、专业性和工具性。“软知识”如同计算机上安装的操作系统,“硬知识”如同计算机上安装的各类App(应用程序)。因此,读大学既要注重“硬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软知识”的习得和修炼,只有这样,走出校门的你,才能应对当今变化莫测的社会变革和产业革命。
问9:大学、中学、小学教育究竟有何本质的差别?
答9:小学教育主要是让学生知其然(认知),中学教育重点在于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认知+理解),大学教育不仅要求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还要求学生对人类的知识积累和文明进步进行批判性反思和整合性评判,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创造新的知识和新的文明(认知+融通+创新)。显然,大学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期待更高,“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问10:听学长们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很重要,您认为什么样的问题是最值得、最需要向老师或他人提问的问题?
答10:确实如此。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只学不问,如同胡子头发一把抓。“有教养头脑的首要标志是善于提问”。学生提问的层次和目的通常可以分为四类:不知/寻求答案,不懂/寻求思路,不会/寻求秘籍,不可及/寻求灵感。后三类的问题都值得提问。第一类问题,通常是教科书中或在老师的教授过程中已经定义、剖析得很清晰,你的不知完全是由于你心不在焉或没有认真学习所致,即既没有认真看书、看指定的文献,也没有认真上课、预习和复习,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发现的问题。学生和老师对这四类问题如何分辨和处理,可以参见下表和下图。
问11:都说读大学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很重要,您认可这种观点吗?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答11:非常认可!批判性思维就是你为你自己决定对外界或他人的观点或行为是反对或赞成、怀疑或信任、拒绝或接受而进行的思辨、权衡和评判。批判性思维能力通常由八种要素构成:1)知识和经验积累:包括专业、学科和领域知识,特别是跨专业、跨学科、跨界知识的积累;2)调研和分析能力:搜集、查证、整合、评价支持性证据的能力,能为自己的观点和决定提供逻辑支持,而不只是武断地相信和认定自己的观点和决定;3)沟通能力:包括倾听和表达,不仅要清楚自己的沟通风格,而且要知晓和尊重文化和个性不同导致沟通风格上的差别,这对于促进人际关系大有裨益;4)具有灵活性和包容性:在面对有争议或者有相互矛盾的观点和问题时,既能提出并论证自己观点和立场的正确性,又能在处理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既能坚持严谨求实的态度和作风,也能把握好灵活性和包容性原则;5)心态开放:具备反思和反省的习惯,敢于、善于、乐于克服个人偏见,不会武断地对某个问题或观点直接得出结论;6)习惯于从多视角和多维度审视问题,并提出独创性的解决方案;7)具有好奇心和专注力,能不断悟道和优化智慧中的智慧;8)具有合作学习、分享和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要义是:理性的精神、严谨的作风和开放的心态。需要指出的是,批判性思维不是批判别人,而是批判自己。具备了批判性思维这种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学我所期、言我所思、行我所愿、追我所求。
问12:听说大学考试考前突击一下大都能通过,请问老师,这是真的吗?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12:有这种现象存在,我不认为这是大学生应该采取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以这种认知和行为读大学,你最多只能收获读大学红利的10%,甚至是负利。理由是:其一,以这种认知和行为读大学,一定是“三观”出了问题,这是典型的“60分万岁,61分浪费”的学习态度,不思进取,过得去就行,用底线、低线和红线约束自己,不清楚我为什么要读大学和当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其二,以这种方式学习到的只是肤浅和残缺不全的知识皮毛,只是在知识的海洋中湿了湿脚,不出半年,你学到的那点一知半解的知识,很快就归还给老师和书本了,也不可能学到读大学应该学到的自学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其三,以这种认知和行为读大学的同学,从学习中“省”出来的大把时间,很可能会用在打游戏、玩手机和追剧等不务正业上,甚至干坏事,误入歧途。
问13:新生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应优先提升自身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答13:你们都是在互联网环境中长大的一代,一般知识性问题,“百度一下”大都就可以解决。有人做过统计,人类知识积累和增量的速度越来越快,10世纪时,人类知识总量是50年翻一番,20世纪初是10年翻一番,21世纪是每5年就要翻一番,2020年甚至每3个月就翻一番。所以,“能力和素质提升比知识积累更重要”。提升能力和素质的途径很多,如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大量阅读、加盟老师的科研团队、社会实践、参加相关社团、当志愿者等,概括起来可归结为: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我认为六种能力和素质很重要:学习与动手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思维与自律能力。当然,还有抗压、抗逆境、抗挫折、抗委屈等的能力,不能一捧就醉、一碰就碎、一难就退、一苦就废。
问14:我目前的专业是被调剂的,我不是很喜欢,也对相关的实习或工作不感兴趣,老师您看我该怎么办?
答14:先哲告诉我们,幸福的人生只有二种:喜欢你做的事,做你喜欢的事。对每个个体而言,前者十有八九。兴趣爱好不是天生的,都是后天培养的。不喜欢的人和事,通过适应和多接触、多了解、多力行,是可以转变的。如果你的喜好是理性的、是建立在深思熟虑和初心的基础上,你必须弄清楚学校转专业的规定和条件,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转专业的要求,实现自己的夙愿。
问15:听说地学类专业很艰苦,女生适合学地学类专业吗?
答15:泰戈尔说:“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和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害怕吃苦、不能吃苦,就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另一方面,苦与乐是一种与目标和价值追求密切相关的个人感受,同一件事情,张三认为很苦,李四认为很酷,王五认为很乐。放长假和宅家休息应该是工薪族和同学们都很向往的乐事吧,但2000年以来,新冠疫情导致不时的“放长假”和宅家,你觉得快乐幸福吗!如地学院等多个学院,地学类的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每年暑期都会分别安排去秦皇岛北戴河、北京周口店和三峡秭归进行教学实习,大二大三大四还有竞争激烈的自选野外和国内外实习实践项目。在老师的带领下、与优秀的同学一道去大别山、神农架、宝岛台湾,泰国、澳大利亚、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和俄罗斯的贝加尔湖等地探深时之悠、揭深地之谜、穷深海之理、究深空之奇难道很苦、不幸福吗!每年不知有多少非地学专业的地大学子都垂涎三尺、羡慕死了!学地学专业不存在性别差异!只要你热爱,并付出努力,都可以学好地质。女生学地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大有人在,不少女同胞干出了比男同胞更出类拔萃的工作。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池际尚女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弥曼女士等;他们都在地质学专业领域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问16:如果社团活动和兼职与课表安排的课程发生冲突时,应该怎么取舍?
答16:在取舍无法兼顾时,应遵循规定动作(必修课业)。第一,自选动作(选修和自修课业)。第二,如果你的谋事干事成事能力比肩或超过比尔盖茨,当然也可以休学,创办“第二个微软”。
问17:大学的课程是如何计算成绩的?
答17:有两种方式:定量(百分制)和定性(优良中差或通过与不通过)。无论是定量还是定性,通常都由2部分成绩构成:学习过程成绩,包括平时作业、小测验、课程互动的参与度和质量,占比30~100%不等;期末考试成绩,占比70~0%不等。学校和教师越来越重视学习过程成绩的占比。
三、大学成长篇(∑13:18~30)
问18:大学四年,大学生会经历怎样的成长过程?
答18: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Derek Bok),曾把大学本科生的学业积累和思维能力分为三个阶段:(1)无知的确定性(ignorant certainty)阶段。这是一个盲目相信的阶段,刚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新生,往往都处于这个阶段。在中学,学生认为学到的知识都是千真万确的,这个确定性来源于学生知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2)有知的混乱性(intelligent confusion)阶段。学生上了大学之后,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包括各种对立的学派、学说和观点。虽然学生的知识增加了,但是他们往往感到各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无法判断出哪个说法更有道理。(3)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阶段。这是思维的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依据所学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与教训,在各种不同说法之间,通过分析、思辨、取证、推理等方式,作出判断,论说出哪一种说法更有说服力。博克观察到大多数本科生的思维能力都停留在第2阶段,只有少数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进入到第3阶段。我国的本科生,甚至部分研究生的前期阶段也是如此。衷心希望同学们通过在大学阶段的发奋学习和努力实践,使自己的学业积累和思维能力都能提升至批判性思维阶段。
问19:什么样的状态是大学生在大学的最佳状态?
答19: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认为,如果生命中只有一段时间是思想自由和充满创造力,那么那段时间就是你在读大学。当你渐渐地发现,课本和教授并不是无所不知,并开始独立思考的时候,就是你读大学的最佳状态。
问20:老师,我很欣赏阿基米德这句充满激情与自信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 请问,这个支点谁给?在哪?
答20: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支点已给你,并且是你自己给你的,支点就在你的脚下!地大是你亲自考上的、专业志愿是你亲自填报的、入学报到是你亲自走来/跑来/飞来的,所以中国、地大、专业就是你的三合一支点,它已经就在你的脚下。至于这个支点能否撬动整个地球,就取决于你将该支点锚定在何处?我的建议是:将该支点烙印在你的脑海里、融化在你的血液中、落实在你的行动上,千万别只是挂在嘴上。请你铭记:理想无需刻意寻觅,她就相伴在你“骨感”的现实中;诗和远方无需舍近求远,她就根植在你“不起眼”的“一亩三分地”里;星辰大海并不高远,她就低调地隐藏在你“微不足道”的脚下。
问21:如何摆正在大学的求学心态和个人定位?
答21:“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五湖四海的高手云集,强手如林,千万不能带着你中学时的优越感,看待大学里的人和事,人上有人,天外有天,环境变了、舞台变了,你的心态和惯性思维必须改变。中学时代,你们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进入大学后,你只是璀璨星空中那道平凡的光,无论过去的你有多么优秀,成绩已然过往。舞台变大了、平台变高了,对自己的要求也要与时俱进,“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大学应有的求学心态和定位应该是:严于律己,与人为善;勤学苦练,追求卓越;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地大的前校长殷鸿福院士曾告诫历届的同学和老师:“问道争朝夕,求学忌功利”。
问22:在大学我要怎么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业、职业乃至人生发展规划?又该如何适时地做出调整?
答22:遵循三点:其一,知己知彼。这个“己”就是你自己,你的特质、优势、劣势;这个彼就是他人(你的同龄人、你的朋辈人和古今中外的其他人)和环境(家庭、学校、行业、社会、国家、时代)。其二,量体裁衣, 跳起来能够得着。目标和方向不是越高远越好,而是要适合你。其三,既要坚守初心,也要与时俱进。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学校有专门的课程,建议大家去进一步学习,多与阅历丰富的人交流,拜高手为师、与高手同行。
问23:我学了地质以后能干什么?
答23:能上天、入地、下海、登极,也可统称为能搞地质,即:可在天上(如,月球和火星等)、地表-地下、海洋、南北两极和珠穆朗玛峰上搞地质,如地大的杰出校友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能做找矿勘探、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管理、规划和治理等工作,能从事道路、桥梁、水利、建筑等工程建设,如地大的杰出校友鸟巢的总工程师李久林;能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如我本人;还能在乡、镇、区、省/市、部委、国家乃至联合国当公务员,如地大的杰出校友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还能自谋职业和当企业家。总之,你学好了地质以后,想干啥就可以干啥!三百六十行任你选!
问24:读研是否必要?想读研有哪些途径?我该如何未雨绸缪?
答24:1)很有必要!但并非读研才有出息!追求的目标因人、因事和因家庭而异;2)读研的途径有二:保研和考研。前者的比例从100%~10%不等。如:入选地大“拔尖2.0班(珠峰班)”和“李四光计划”的同学,100%有保研资格;地学院基地班的保研比例可达70%左右,普通班级和专业10%左右。无论是保研或考研都取决于你的努力程度和优秀程度以及一点点的小运气;3)未雨绸缪的方式是:从现在起,就要制定自己的学业、职业,甚至人生规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朝着人格健全、学业翘楚的方向努力!
问25:除了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学校会提供什么机会或平台锻炼我们的交流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答25:应该说,学校提供的机会和平台是很多的。我在新生入学教育报告中,提及到了六大模块,还有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类科技与文化活动、学科与专业竞赛,学校和学院也都有自己的各种科技和文化平台和实验室。在我教授的48学时的《地史学》课程中,有近1/3的课时,要求同学查阅资料、自己动手制作PPT、用CDR等软件画图,并在小组和全班演讲,最后由同学和老师进行点评。在自己的时间、精力容许和自己能力可控的前提下,参加1~2个社团和多当志愿者是有益的。底线是,作为学生不能“忙”得没有时间学习,也不能死读书、读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问26:有人说,当今大学生缺乏质疑和创新的勇气和素养,您觉得是这样的吗?我们该如何提升质疑和创新的素养?
答26:我不完全认同!一部分同学是,另一部分同学不是!当今大学生提升自身质疑和创新的素养有三种途径:其一,要有自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老师、尊重权威,但不要迷信老师、迷信权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其二,刻苦学习,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阅历;多与具有正能量的人交朋友,多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养成勤学善思的好习惯;其三,多尝试、多实践,在大学这个试错犯错知错改错的实验室里多做昨天的自己不会做、不敢做、不能做的正事、好事、善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问27:如何拓展自己的国际视野?
答27:高素质人才、成就大事业者,无一不具有大情怀、大格局、大视野,国际视野就是这“三大”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大学生而言,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学校、学院、老师们都与国外境外的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有广泛的联系,同学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存的资源,走出去交流和学习。如,我所在的地球科学学院,就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国际化培养体系,每个学生都享有丰富的国际交流机会,只要你愿意尝试、敢于挑战自我,总有一次机会属于你!具体途径有:1)设立了国际化专项奖学金,支持高年级本科生赴海外知名高校与科研院所进行为期1-3个月的海外科研训练;2)支持推免生赴海外交流计划,开展系统的科学研究,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深造做好准备;3)学院还开辟了多条国际(境外)经典地质考察路线,如:我国的宝岛台湾,泰国、澳大利亚、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和俄罗斯的贝加尔湖等。作为新生,在全面了解相关政策的同时,要努力提高自己英语的听说读写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才能抓住各种机会。
问28:您认为,读大学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是什么?
答28:我认为,有如下10件事,最值得读大学的你和毕业后的你自豪和骄傲:
1)入学的第一个月,我就有了自己量身定制的学业、职业和人生规划;2)没有犯过一次重复错误;3)没有逃过一次课;4)考试、考查、测验和作业从不作弊,英语四六级一次过;5)利用别人打游戏和追剧的时间,我读完了十余部中外名著;6)除专业外,练就了一手非专业的同龄人难以企及的绝活;7)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坚强和担当;8)学会了自律、学会了包容、学会了尊重差异;9)引体向上由入学时的勉强6个到毕业时的轻松17个;10)结交了一位情投意合的异性朋友,甜蜜的爱情,使我们能比翼双飞!
问29:不少人都认为,大学新生的开学典礼也是新生的成人礼,这句话意味着什么?
答29:在法律和社会学意义上,未成年人(<18岁)与成年人(>18岁)的主要差别是:前者有监护人,通常监护人是父母,成年后或成人礼后,你就是你自己的监护人,父母不再是你的监护人。这意味着,你要对你的一切言行及其后果负责。你损毁了自己、伤害了他人或破坏了环境,你自己要承担后果,没有人能给你“买单”和兜底。因此,上大学后,要学会自律,自己的言行不能触碰法律红线、道德底线和违反公序良俗。遇事要独立思考,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不能从众、随大流和人云亦云。上大学后,虽然,你在经济上还未能完全独立,但在法律和社会学意义上,你就是独立的自然人。
问30:对大学生而言,科研创新有哪些途径?
答30:我认为,通往创新之路有三种途径:开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捡漏:走前人走过的路,留意未被前人发现的风景;远路:走前人走过的路,远足到前人未曾到达的远方。开路需要智慧与胆识,捡漏需要精耕与慧眼,远路需要恒心与毅力,无论哪种途径,积累和专注都不可或缺。先哲曾将积累、专注和创新或顿悟用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再长的情书都会有画上句号之时!我和所有的地大教授和地大人衷心希望同学们在大学能不断地挑战自我、革新自我、超越自我和成就自我!在地大能度过充实而精彩的大学生活!
文 | 龚一鸣
图 | 龚一鸣提供 部分来源于网络
微信编辑 | 周柳
审核|魏海勇 王俊芳
地大更多资讯欢迎关注:
地大新闻网 voice.cug.edu.cn中国地质大学新浪微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抖音(CUG1952)学习强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央视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今日头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腾讯视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